阅读
第一,对于文史类,我的建议是大信息筛选+课堂讨论+小组讨论(比如直接在 HALL 里面)。尤其不要过分精读。 为什么呢?美国的历史类文集都有一个特点,如果在美国上过 AP 课程的都知道,美国历史这门 AP 课程从来就是一个坑——因为信息饱和度太大,且完全没有章法,大量的原文引述。而实际上美国大部分历史类书籍,甚至包括政论书籍都有大量的「原资料」引述,甚至有些无脑引用。虽然这类书籍做参照资料相对不错,但是对于「票友型」的人来说,实际上是个灾难。而我个人经验就是用筛选有用信息的方法来做初次阅读,包括国内理工科出身的历史爱好者都喜欢这样,直接筛选「最主要信息」,所有的叙述性东西跳过,直接摘取「干货」。然后呢,如何把这段历史补充的有血有肉,不要单纯靠阅读来完成,而是尽可能去靠「讨论」来完成。
第二,理工科教材。这个对于广大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比较重要,我个人的建议是:先找结论性的东西,再来返还到过程之中。因为凡是比较好的大学,无论国内外,老师上课都有个特点——那就是一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。基础课都还好,专业课尤其如此。虽说未必他们都是 PPT 一路按着走,但是一节课几十个知识点的授课量还是很常见的。即使课前做过预习,你的消化速度恐怕仍然会跟不上节奏。我的建议是,先理解结论性的东西,因为这些是点,容易抓住,其次再返还到过程中去,再去形成知识面。那么这个「返还」的过程就是自习的过程,也是思考的过程。
第三,数学、哲学类和基础科学类。这一块,我个人的建议是:精读,但是分块状规划,不求一次吞下,分开读完。但是也不要随手拿起来就读,放下来就睡。建议是完整看完「一节」作为基本的阅读单元。并且同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自习补充性资料和前沿资料,以及「思考」。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,其信息量大、跨度大,而且需要大量的思维工作,你才能真正读进去。过于零碎的阅读,你很难将一个问题系统化地理解;但是过于大量的阅读,你会感到工作量大,苦闷,兴趣降低。
第四,关于「快消息」类,诸如时政话题、新闻,等等。 这个我个人建议,只需要读一下主要的信息点就够了,这个没什么好说了。主要是,注意有一些独立思考的态度,以及「求实」的态度,不要什么捕风捉影的事情都去跟风,也不要将一些未经证实的东西拿来当「事实」处理。
第五,关于半专业半兴趣类的书籍、经济类,以及军事类。实际上经济和军事都是相当专业的领域。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,受众异常之广泛,票友众多,所以我们把它拿出来单独说一下。这个我的建议还是依照兴趣为主,以看书、看资料为基本,因为这两个领域虽然玩票居多,但是涉及到的东西非常之广,所以基本的知识积累是需要。其次,在提高方面,我个人还是觉得应该以交流为主。
总之呢,阅读重要的注意三个东西,一个是信息的量,一个是信息的消化能力,以及信息的排列特性。根据阅读的读物和自己的情况来,从这三个角度来取得一个平衡,这样有利于阅读。